云端坚守,共克时艰,疫情打破了平静的校园生活,但乌云不可遮月。3月30日-4月8日,我院党委组织6位青年教师为师生做了6场不同科研主题的精彩报告,每场报告都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讨论,除了本校师生,还有校外青年老师参与,累计1500余人次参加了系列报告,报告由9888拉斯维加斯网站副院长秦建春教授主持。
一、 科研创新与科研突破的条件和素质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要求实创新,服务社会。3月30日晚7:00,刘金亮教授围绕“科研创新与科研突破的条件和素质”这一主题,首先从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需求讲起,以三个最新的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为例,讲了三个成果的研究背景、成果内容、科研突破、重大意义及其背后的故事,重点与大家分享了重大成果产出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接着刘老师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都需要做什么,强调了阅读文献对科研的重要性,讲述了怎样更好地查阅文献、管理文献,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充分利用微信科研公众号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加快科研进度;随后,刘老师分享了李家洋院士接受《Cell》专访时提到的科研属性和素养及施一公院士强调的做科研的必要条件;最后,刘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历,分享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几点技巧。
二、 读博士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博士是一个读书人羡慕的学历,进入博士阶段,意味着个人研究方向已经着陆到了一个点上。3月31日晚7:00,张志华副教授围绕“读博士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这一主题,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从自身求学经历讲起,讲述了自己在面对考研和考博时的心路历程,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的收获,又通过列举当代研究生常见的考博动机,以及一名合格的博士所应具备的能力,为同学们合理规划人生道路提供了参考。张老师鼓励同学们“读博士并不是只适合绝顶聪明或者成绩非常好的人,而是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去钻研的人”,并希望同学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确定读博士,那就坚持下去,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参加报告的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受益。
三、 如何写英文SCI论文
科研论文是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也是已知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4月1日晚7:00,左泽乘副教授围绕“ 如何写英文SCI论文”这一主题,根据自己多年写作英语文章的体会,介绍了如何写英文论文的经验。左老师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首先,左泽乘说明了英文写作的目的,明确了同学们的写作心态,并鼓励大家带着自信、科研激情去写作英文文章。并介绍了英文写作的灵魂,即类似于做科研的三部曲:提出科学问题、用现有的方式解决科学问题,总结科学结果。从实际例子出发,由浅到深的介绍了英文文章introduction、result和discussion的具体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同学,努力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内中文期刊的水平,为将来中文期刊的流行而努力!
四、 科研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科学家,听上去是一个赋有崇高使命与威望的职业,但其本质仍然是指做科研的学者。如果选择了走科研这条道路,那就意味着面对各种挑战和艰辛。4月4日晚7:00,尚庆利教授围绕“科研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这一主题,针对自己的科研经历,从“小专业-大作为”介绍了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当今有害生物抗药性导致的农药发展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实际,介绍了小专业既可以做“顶天”科学研究,也可以“立地”而贡献于实际生产。而对我们每个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言,无论工作的大小与高低,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成绩才能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年轻人在发展初期,开展研究切勿跟风而沦为别人眼中的“做科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共享,结合自己写作经验,从“勤写作-会交流” 角度如何把发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方式验证的,经过归纳推理整理出来的结论,用自己独特的听说读写能力,清晰准确的撰写出来,公开发表,并与同行交流分享。
五、 结识蓝”朋友,共度“莓”时光----讲述蓝莓的故事
蓝莓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浆果之王”。4月7日晚7:00,边少敏教授围绕“结识‘蓝’朋友,共度‘莓’时光----讲述蓝莓的故事”这一主题,从蓝莓名字的由来、蓝莓为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蓝莓怎样与我们相处等三个方面对蓝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首先科普了蓝莓的基本知识,让大家了解到蓝莓不是“莓”,而是越橘的一种;然后,讲解了蓝莓中含有大量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有益人类健康的作用,进一步针对人们关注的美容养颜及减肥方面话题,讲解了蓝莓在美容养颜及减肥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从产业链的角度介绍了蓝莓鲜食以及各种加工产品包括食用、保健与美容养颜产品,让听报告的同学与老师们了解蓝莓产业的重要性及带来的经济价值,体会到农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六、 源于华夏,繁盛千年——大豆的前世今生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人类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物资,是最具经济效益的作物,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4月8日晚7:00,王英教授围绕“源于华夏,繁盛千年——大豆的前世今生”这一主题,介绍了大豆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大豆经济产量低的原因,以及大豆生产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从进化角度、考古角度、文化传承角度、大豆向世界传播角度,证明大豆起源于中国,阐释了大豆从野生豆进化到栽培豆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沿革,并解释了重要农艺性状驯化过程中,我们祖先对性状改良的原因及现今科研人员对于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成果。通过大豆出土,适应环境,阐明大豆具有承受压力、积极适应,乐观向上的精神,以物喻人,以激励学生与疫情做斗争。通过古诗词、豆腐发明、豆油的食用,以及大豆在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排序,解释了大豆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通过我国大豆与美国大豆单产、高产记录,分析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差距,查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通过我国建国以后大豆生产和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激励学生投身农业科研事业。
勠力同心,踔厉奋发。时值疫情攻坚阶段,6位老师为师生奉献的精彩报告,增进了师生科研交流,助力了学生课题开展,激励了老师踔厉奋发的干劲,鼓舞了师生共克时艰的士气。